油价暴跌加剧通缩忧虑 回顾2014年环球经济表现乏力,除美国之外,欧洲、中国、日本及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均比市场原来预期为差,加上国际油价自去年6月时的112美元一桶急泻至现时的54美元,令多个主要经济体陷入物价下跌的通缩情况,欧罗区实行前所未有的负利率政策,希望能提振经济景气,欧洲央行上月更宣布规模达1.14万亿欧罗的量化宽鬆(QE)计划,从今年3月起每月购债600亿欧罗,至少实行至2016年9月底。 环球央行抵抗通缩的战役,今年初在亚洲多国也揭开序幕,显示油价暴跌为亚洲央行的政策思路带来重大转变,亚洲央行相继出招放宽货币政策,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提早下调存款準备金率、印度和澳洲央行先后意外减息,以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调低新加坡元名义有效汇率区间的政策斜率,均令投资者大感意外 。 人行降準抗通缩威胁 在中国,由于油价和食品价格下跌,工业板块产能过剩,1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跌至0.8%,为逾5年来首次跌穿1%。继生产价格指数(PPI)连续35个月见负后(1月份为-4.3%),市场对中国出现通缩的担忧进一步加深。美元反弹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减退令资金加速外流,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录得1600亿美元资本外流,减少了国内流动性供应,通胀率大幅下跌令实际利率飙升,加重了人民银行放宽流动性的压力。 人民银行在2月5日起将存款準备金率从20%降至19.5%,这是自2012年5月以来首次降準,笔者预计人行将于201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调政策利率40点子,若未来数月中国经济数据持续疲弱,预计人行在未来几个月将进一步下调存款準备金率。除了减息和降準之外,预计人行还将使用其他非常规政策工具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这些工具包括中期借贷额度(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常设借贷额度(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以及逆向回购。预期人行新一轮货币宽鬆政策将使中国经济增长在2015年上半年稳定下来,而下半年将进一步改善,GDP增长可望稳定于2015年的6.9%和2016年的7.0%。 印度和澳洲预期再减息 儘管印度储备银行在2月3日的政策会议中决定暂时不再减息,但笔者相信这只是暂时按兵不动,因为印度央行希望等待政府于2月28日公布预算案,待财政整顿措施更加明朗之后才再採取行动。预计印度央行今年内还会再有两次减息行动,每次降幅为25点子,使政策利率于2015年底降至7.25%。 自2013年8月以来一直保持政策利率不变后,澳洲储备银行意外地将政策利率从2.5%降至2.25%,达至历史新低。促使澳洲央行政策转向宽鬆的重要原因,是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商品价格低迷,以及澳元汇价过高。澳洲央行在其季度货币政策声明中调低了2015年的GDP增长率和通胀预测,反映油价大跌对倚赖商品出口的澳洲带来冲击。笔者预计澳洲央行将在未来数月再次减息25点子,将进一步利淡澳元,预期澳元兑美元于未来3个月及12个月将分别跌至0.72和0.70。 亚洲央行联手放水利区内股市 增长前景疲弱及通胀低迷,促使更多新兴市场央行转而实施宽鬆的货币政策,以及加速推行支援增长的结构性改革。新兴市场增长周期逐步改善,以及相对估值具吸引力,加上宽鬆政策支持,促使瑞信投资委员会将新兴市场股票的评级从「落后大市」上调至「中性」,在债券市场方面,新兴市场本币债券的投资价值吸引,通胀回落和央行减息均利好新兴市场本币债市。 然而,新兴市场间的基本因素差异化依然巨大,在新兴市场股票投资组合中,投资者应聚焦受惠商品价格下跌的市场和板块,笔者尤其看好作为商品净进口地区的亚洲市场。石油进口国(印度、中国、台湾)在油价暴跌后享受正面贸易效应和生产成本下降的好处,商品出口国(巴西、南非)却持续受商品出口收入减少的困扰。在金砖四国中,央行的激励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推行将使中国经济增长保持稳定和推动印度进入周期性复苏,有利中国和印度股市表现。相较之下,巴西和俄罗斯同受油价大跌、通胀上升和货币状况紧缩的拖累,预料两国仍将面临严峻的宏观挑战,在金砖四国中表现将落后于中国和印度。 增持日澳中台印度 在亚太区内,宽鬆货币政策的受惠国(日本、澳洲、中国和印度)以及受益于欧美经济复苏的市场(日本和台湾)料将于未来3至6个月跑赢地区基準指标。宽鬆政策支持经济增长回升、降低股票风险溢价,以及提振市场的风险情绪。MSCI亚洲指数(除日本以外)在过去7个月中有6个月的每股预测盈利的修订,均跑赢MSCI世界指数,而亚洲区1月份的每股盈利调整较MSCI世界指数的盈利调整优胜2.6%,创2009年以来的最佳成绩,当中以台湾的盈利上调最理想,反映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和亚洲央行利好政策的正面影响已开始在公司业绩上反映。 注:投资涉及风险,本文不应被视为对任何投资买卖或其他交易的招揽、议案或推荐。
上一篇:范卓云 主权降级对市场气氛影响微
下一篇:范卓云 亚洲金融危机重演机会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