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和英文有多像?或者说,有多不像? 在认知上,很多人可能觉得,中、英文差得十万八千里,光看文字就很明显,哪里有一丁点相似的地方?学过繁杂的英文文法后,更会觉得,中文根本没有文法,哪里像英文那幺麻烦?用有意识的前脑去想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会得到类似的结果。 反过来,看一般人如何把英文翻成中文的习惯模式,又是另一码事。当你有一句英文要翻成中文时,你通常怎幺做? 笔者一般听英语广播教学节目,或观察学生如何把英文翻成中文,最常见学生顺着英文原句,一个片语一个片语,直接用意思差不多的中文片语讲出来。句子翻完了,顶多把明显不能放句末的时间片语等调到句首……就交差了。 这幺直接的翻译方式,会导致翻译出来的句子有点彆扭,甚至不太合中文的习惯用法。有的人辩称「看得懂就好了,又不是国文课!」但这只有双方语言的结构相当接近才行得通,这代表了一般学习者潜意识中还是觉得中、英文本质上有些近的地方。 虽然中、英文的语言结构在很多方面真的相当接近,可是在英翻中时,绝对不能因此盲目地从左到右、完全依照英文原来的词序、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直接转换成中文。大家应该要随时留意中、英文不同的地方做调整。 一般情况下,一句正确又自然的英文原句,如果翻成中文有点怪怪的,那就是没有翻好。好的翻译应该要把中文修正到跟英文一样通顺自然,才算达到标準,才不会让原意跑掉。 翻译有很多问题可以事先预测到。如果先熟悉一下这些常见的翻译陷阱,和英翻中的基本原则,可以减少善后工作,同时减轻读者的负担。 以下列出一些常见的翻译陷阱和该特别注意的地方,有备无患。 (一)「他说」放句首 英文里,「某人说」(或「问」、「叫」、「想」等)放句首、句中、句尾都可以,中文里则是尽量放句首。 下面用同一组例句来说明英翻中两个不同的大原则。 (二)重点放句末 英文句子里最重要、最有震撼力的部分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句尾,都不一定;可是中文里,重点一般总是放句末的。这是因为英语常常用语调来标出哪个部分最重要,中文却依赖语序来标示出重点。所以一读完英文原句后,你可以马上找出重点在哪里,直接放到中文翻译句的句尾。 相反的,不是重点的背景资讯,如时间、地点、方式等,先挪到句子开头的部分。 (三)时序律 一般来说,在叙述事情的经过时,中文通常会依照事情的前后顺序呈现出来。这叫做「时间顺序原则」或「时序律」。英文也常常这幺做,可是弹性比较大。 (二)和(三)的 (二)和(三)的 (四)形容词子句可以另起一句 英文里,修饰名词,有以下两种方式: 当修饰内容比较多时,英文的这两种方式可以同时并进:一般形容词放在名词前,形容词子句放在名词后。这样来分工,修饰语不会全部挤在一边,这样也让听者或读者能在中间喘口气,也比较不会对记忆构成太大的负担。 中文在这方面跟英文就很不同。中文的大原则是所有的修饰语必须要放在名词前。中文因为没有形容词子句(也没有分词构句)的文法结构,所以在翻译英文的形容词子句时,基本上只有两种选择: 形容词子句一长,把意思内容全部塞在名词前,句子就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懂,也不太像中文,例如, Yesterday I ran into a good friend who was my classmate in the math department at Yale 20 years ago and also my roommate for a year. 这句固然可以翻成:我昨天遇到了一位20年前跟我一起在耶鲁读数学系并且也做过一年室友的好朋友。 可是真的有点长,不如翻成:我昨天遇到了一位好朋友,他是我20年前在耶鲁数学系的同学,我们也做过一年室友。 (五)「发呆」翻译法大公开 以上每一点都很重要,都需要注意,可是其实翻译最直接又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发呆」一下 ,才动笔开始翻译。 所谓的「发呆」,其实就是把翻译的任务先交给无意识头脑去处理,因为中文是再熟悉不过的母语,所以无意识头脑可以很自然、很準确地表达出你要说的意思,而不会硬梆梆地,用线性一个片语 一个片语的笨拙方式来翻出来。方法如下: That’s it. Lather, rinse, repeat!(下句再循序进行一次以上五个步骤!)把英文原文慢慢读懂,一定要充分、彻底了解意思,马虎不得。发呆一两分钟。发呆时,想像一下,自己会如何和朋友用中文讲刚读过的内容。重点:不要逐字逐句翻成中文,要用最舒服、最自然通顺的方式讲出来。把刚刚跟想像中的朋友所讲的话写下来。跟英文原文对一下,看有没有遗漏或讲错的地方,再加以润饰。